首页 >> 研究所概况 >> 院士专家 >> 教授
研究所概况
x
  • 王党伟

        王党伟,男,1982年生,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水库与枢纽泥沙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库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文泥沙专委会委员、水利部水沙冰模拟与北方河流治理创新团队核心人员,主要从事泥沙基本理论、水沙数值模拟、取水防沙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1项,出版专著4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

 
x
  • 成晨

    成晨,正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水利工程博士后,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技术咨询和科研工作。

    主持京石二通道、永清至泰兴天然气管线、莱阳核电、正习高速渣场变更、大连长兴岛原油码头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17项

    主持廉江核电、嵩县抽水蓄能电站、汨罗抽水蓄能电站等水土保持监测24项

    主持西气东输二线、南水北调长江至骆马湖段、田湾核电5、6号机组、达赉湖热电、港清三线、马鞍山电厂、句容电厂、天池抽水蓄能电站等水土保持验收51项

    北京市水影响评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平评价、天津电科院、国电电力专家

    参加水保方案、后续设计、施工图、验收审查60余项

    参加德清、赣县、临海、铜川、溧阳、淳安等示范创建13项

     

 
x
  • 赵阳

        赵阳,男,1986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兼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生态修复专委会副秘书长,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市水土保持专委会委员以及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水利水运工程学报青年编委。长期从事水土保持与河流泥沙交叉领域研究,在流域水沙变化归因评价与趋势预测、黄土高原极端降雨下的流域水沙关系演变、多目标约束下的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水土保持碳汇机理与核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理论与转化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中国水科院揭榜挂帅类项目2项以及行业/地方/重大工程水利科技项目 60 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EI论文 23篇),其中1 篇论文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2 篇论文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参编行业标准 3 项,地方标准 3 项;主编/参编专著10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优秀设计一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 4项;入选“2024年度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 TOP1%”名单。

 
x
  • 殷小琳

        殷小琳,1984年生,博士,研究生导师,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现为泥沙研究所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小流域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湿地科学与管理》青年编辑委员会委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水平评价专家、广西水土保持学会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流域系统治理、智慧水土保持及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等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科技支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揭榜挂帅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流域、区域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及引江济淮、西气东输、国家能源储备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水土保持咨询6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7部,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被认定为先进技术进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指导目录3项,参加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等评定标准制定3项。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教育部认定科技成果1项,厅局级一等奖1项,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国水利职工思想政治研究会等奖励多项。

 
x
  • 解刚

 
x
  • 赵慧明

        赵慧明,女,正高级工程师,博士。长期从事水沙运动力学及环境/生态泥沙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将泥沙与水体生态环境因子相结合,构建了一个新的水体泥沙研究平台,着重于生态环境系统作用下泥沙新的性质的认识与描述,对河道水库淡水环境中细颗粒泥沙受微生态系统作用而导致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变化、泥沙颗粒与水体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界面机理等均进行过系统的基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基金等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和环境/工程泥沙相关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3部(含英文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科研成果曾获世界泥沙研究协会(WASER)颁发的优秀论文奖1项。

 
x
  • 焦剑

        焦剑,1983年生,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西安人。于20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非点源污染防治、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方向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主持或主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十三五”国家重大项目水土保持设计、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水利部技术示范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大中型水利工程咨询和设计、以及省部级科研、咨询和规划等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地方标准4部;以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3项;获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x
  • 郭庆超

    郭庆超,1965年1月生于安徽六安,男,汉族,博士。教授级高工、博导,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水库泥沙处理与利用专委会副主任,期刊《泥沙研究》主编。

    长期从事泥沙运动、水库泥沙淤积与优化调度、河床演变与河道治理、河口海岸泥沙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出的泥沙运动力矩方程,克服了水深平均方程过多地忽略水沙因子沿水深分布信息的缺点;提出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临界含沙量和中水河槽塑造与维持措施等在黄河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实践证实;提出的包括大规模河道疏浚的淮河综合治理措施,为根治淮河洪涝灾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填补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挟沙能力、金沙江下游河道推移质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几十座水库的泥沙问题解决和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完成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第十届钱宁泥沙科技奖,里贾那大学研究奖等;被授予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x
  • 汤立群

    汤立群:1962年6月生,浙江省杭州市人,博士生导师。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河口治理与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河口海岸泥沙与演变,风暴潮预测预报,河流、航道、港口等工程泥沙问题,土壤侵蚀与流域产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NSERC基金和NASA基金项目3项,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攻关/科技支撑、水利部“948”、水利部水利水电基金、水利部百船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世界银行、中国水科院专项、黄委会水保基金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模研发基金等项目40余项,主持并完成各类重大工程泥沙研究3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论文近20篇。曾多次主讲《河流泥沙运动力学》、《泥沙及河床演变》、《流域产沙及水土保持》、《水库泥沙》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指导研究生多名。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各一次,2010年荣膺中国侨联首批特聘专家,2014年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成果贡献奖和创新人才贡献奖,2013荣获钱宁泥沙科学奖,是《泥沙研究》和《水道港口》杂志编委。
 
x
  • 邓安军

    邓安军,教授级高工,泥沙学家,中共党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所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水库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量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是中咨公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国三峡集团等单位泥沙专业评审和咨询专家库成员。

    邓安军教高长期从事水沙运动机理、河床演变规律以及水库、河道和海域等工程泥沙研究。完成的水库泥沙、河道治理等方面科研项目100余项,在泥沙模拟技术、高含沙水流泥沙运动机理、卵石推移质运动机理、水库泥沙淤积与控制、取水口取水防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4项,获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

 
x
  • 鲁文

    鲁文,女,1976年生,汉族,正高,中共党员,现任泥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河道冲淤演变、工程泥沙处理、流域水沙效应等泥沙和水土保持方面的科学研究及科技管理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九五”、“十五”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水利部技术示范项目以及各类技术咨询服务和规划相关项目70余项,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授权8项,合作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0余篇。
 
x
  • 王向东

    王向东,男,1963年12月生,山西太原人,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三级),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山地灾害及河流泥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人工降雨侵蚀机理、土壤侵蚀机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效益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造技术、边坡防护与绿化植生带技术、坡耕地整治与高效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先后主持或参加了科研73项、规划设计3项、技术开发1项、产品研发1项、咨询类303项等项目;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200多项大、中型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流域建设实施方案的审查等工作。

    获得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7年度省部级三等奖1项,2014年度省部级一等奖1项,2015年度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工程特等奖1项;水科院一等奖5项;优秀论文3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专利4项;合作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撰写的调研报告、重要学术会议论文、总结报告达160多篇。

 
x
  • 张晓明

    张晓明,1979年10月出生于山西偏关,男,汉族,中共党员,泥沙和水土保持专家。2007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委员、林学会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分会理事。

    张晓明教高长期从事水土保持与河流泥沙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在流域森林生态水文与植被类型空间配置、流域侵蚀动力学过程及模型模拟、流域侵蚀产沙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流域沟壑整治工程侵蚀阻控与规划及布局、河流水沙变化归因评价与趋势预测集合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7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荣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和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荣誉称号。

 
x
  • 方春明

    方春明,1965年3月生于湖南岳阳,男,汉族,1997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流泥沙运动理论与数学模型研究,率先建立了泥沙异重流立面二维数学模型,完善了泥沙异重流理论研究。提出了利用水流泥沙运动方程研究河相关系与河型问题应附加的河道边界条件,提出了不同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的适用条件。率先在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中考虑了弯道环流及其输沙作用,建立了可视化通用河网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变化开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三峡水库沙峰滞后于洪峰传播与细颗泥沙絮凝现象对库区输沙的影响、长江与洞庭湖及鄱阳湖关系及演变机理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大禹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x
  • 王崇浩

    王崇浩,1968年8月生于浙江奉化,男,汉族,中共党员。2006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泥沙研究所河口海岸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河口治理与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流、水库、湖泊泥沙运动和河口海岸水动力、泥沙运动、水环境及波浪潮流耦合数学模型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小浪底水库、黄河口规划、核电取排水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有关泥沙问题研究近50余项;开发了一维水库/河道泥沙数学模型、二维和三维河口海岸水沙数学模型,应用于水库淤积、河道治理与河口海岸开发利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专著编写2部。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禹科技二等奖1项,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1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奖7次。

 
x
  • 吉祖稳

    吉祖稳,1967年6月生于江苏海安,男,汉族,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家,中共党员。2010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学历。现任泥沙研究所副总工。

    吉祖稳教授长期从事河流动力学及水土保持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先后承担或主持过国家及水利部基础性研究项目、河道水库及取水防沙模型试验项目、水土保持技术示范及国家水利景区规划等近百项工作。在水沙环境学方面,通过多年泥沙、水土保持及环境领域的技术研究,促进了水沙运动学和生态环境学的交叉发展;在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措施研究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机理及演变规律,提出了黄河口拦门沙演变模式及其水沙阈值;在河道演变及治理措施方面,系统研究了冲积河道漫滩水流的水沙运动特点,提出了复式河道的断面分区模式及计算方法;在水库淤积及综合治理研究方面,揭示了三峡水库泥沙絮凝机理,建立了大型水利枢纽下游河道河型变化的综合性判别指标,提出了多沙河流水库泥沙的综合治理策略;在水土保持治理技术研究方面,系统研究了植被覆盖与风沙侵蚀机理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变化规律,提出了防止风蚀的最佳植被配置模式。公开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次,其他科技奖励6次。

 
x
  • 关见朝

    水利部“水沙生境模拟”重点研究方向负责人,中国水科院“三型人才”技术研发型人才 。长期从事水沙运动数值模拟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咨询相关工作。完成江河湖库水沙运动数值模拟相关科研和工程咨询项目50余项,在水沙运动数值模拟前处理、求解器、后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x
  • 秦伟

    秦伟,1982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三级),研究生导师,现任泥沙研究所副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兼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学科发展与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林学会水土保持专委会副主任,国家林草局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国家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水土保持研究》编委等。
        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领域研究。主持或主要完成国家97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自然基金,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以及大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监测和验收,区域/流域生态建设及科技园区规划与咨询等项目40余项。主笔《全国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水土保持率研究》等科技报告,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SCI/EI收录22篇),前三完成人获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2件,参编技术标准5项、专著10余部,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第10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个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水利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水科院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
 
x
  • 张磊

        张磊,1988年出生,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民主同盟。201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水沙运动基础理论、河床演变规律、水沙运动数值模拟技术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专题、中国水科院“五大人才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探究课题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完成技术咨询等项目20余项。

        2023年获得水利部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入选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托举工程,“十三五”、“十四五”期间连续荣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五大人才计划—基础研究型人才”称号。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奖励4项,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奖特等奖1项、中国大坝学会科技奖特等奖1项、长江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同时获得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23年度科技奖特等奖1项、牵头获得2020年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水利学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8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5项,2项技术入选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名录,1项技术入选科技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技术清单。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担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委会青年委员,兼职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青年编委。

 
x
  • 王友胜

        王友胜,1987年出生,男,汉族,山东省莒县人,正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2005年-201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兼职作为核心期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长江科学院院报》青年编委。

        王友胜主要从事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研究、水土保持信息化、流域水沙演变及其对环境响应等方面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应急管理项目、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专题、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专题等科学研究、技术咨询等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6部,授权发明专利15项(2项被评为中国水科院优秀专利),软件著作权12项,4项技术入选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名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获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省级技进步奖2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科技进步奖、河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奖等7项。

 
x
  • 王大宇

    王大宇,女,汉族,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2015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水沙生境模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长期致力于河流泥沙运动力学与水沙数值模拟研究,在淡水环境泥沙絮凝机理、高寒地区冻融作用对泥沙输移的影响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并基于理论创新推动水库及江湖河网水沙模型的优化与应用。研究成果在三峡库区、长江中下游河网及东北重大水利工程中发挥显著效益,为河流治理与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论文10篇),主编著作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3项,参与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3项,获省部级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厅局级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作为核心研发成员,完成“安澜模拟系统”的自主研发,该系统已成为解决复杂工程泥沙问题的可靠技术工具。

 
x
  • 殷哲

        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机理、水土保持关键参量测定方法、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野外站联盟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专题10余项,负责国家重点工程水土保持技术咨询工作,全面参与国家水土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评定标准制定,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金沙江上游等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总体规划。参与制定行业/地方标准5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8篇),出版专著5部,获批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3项,水利部实用技术推广证书3项。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x
  • 单志杰

        单志杰,1980年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岩溶石漠化国家创新联盟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崩岗防治专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工作,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国家重点大型工程水土保持技术咨询服务80余项。参编专著5部,修订或制定标准5项,发表学术论文68篇(SCI/EI论文3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4项。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优秀设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水利部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专家,国铁集团、国家电网、神华集团、华电集团等多个国有企业水土保持入库专家。

 
x
  • 刘春晶

    刘春晶,1974年8月生于山西,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河流泥沙与治理研究室主任,兼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量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委会特邀委员,IAHR会员。

    刘春晶教高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基本理论及工程泥沙、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研发非恒定流测控、推移质输沙率、床面地形等多项创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水槽、河工模型、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水沙测控软、硬件系统并在多项研究中成功应用。在明渠水流阻力及流速分布、非恒定流水沙运动、非均匀沙推移质输移、床面形态变化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其他科技奖励8项。获中国水科院第六届“科技英才”称号,入选中国水科院十三五“五大人才”计划创新团队资助计划。

 
x
  • 董占地

 
x
  • 刘卉芳

    刘卉芳,1977年生于山西柳林,博士,正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石漠化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泥沙研究》、《水生态学杂志》等期刊审稿专家,水利部植物开发管理中心专家库专家,北京市水务局水影响评价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土壤侵蚀等领域研究,协助主管部门开展行业顶层设计、标准规范与管理办法的制订,作为专题负责人或主要骨干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水利部公益专项等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骨干完成了规划、设计、咨询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编写标准3项,荣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x
  • 胡健

    胡健,教授级高工,1975年1月出生,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员,江西九江人。1996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港口航道及治河工程专业,2002年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1999年在南京水科院河港研究所从事河口海岸泥沙专业的研究工作;2002年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从事水沙动力学和江河泥沙治理方面的研究。

    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研究,专业领域包括多沙河流演变与河道治理、灌区泥沙利用、水库泥沙、工程取水防沙、河口海岸水沙运动等方面。先后承担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国际河流岸界防护专题、科技部公益项目、水利部重点项目、水利部公益项目、水利部创新项目、中国水科院基金项目及工程泥沙问题等科研任务50余项。

    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应用特等奖1次、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论文获中国水科院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二等奖1次。

    出版的独著1部、合著专著1部,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会议论文10多篇,编写科研报告20多份,获得专利2项。

 
x
  • 朱毕生

 
x
  • 陈绪坚

    陈绪坚,1967年10月生于湖北通山,男,汉族。现任《泥沙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学会理事。1988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任职教授级高工。

    陈绪坚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河流泥沙、江河治理和数学模型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大型工程、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开发了工程河段平面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开发了工程水文泥沙分析计算绘图软件系统,研究提出了河床演变均衡稳定理论,开发了河床演变均衡稳定数学模型,提出了水沙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理论方法,开发了水沙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出版了《河流泥沙均衡理论及其应用》、《三峡工程泥沙运动规律与模拟技术》和《黄河泥沙优化配置》等3本专著,发表论文40余篇。2017年获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2006年、2008年、2011年、2013年获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

 
x
  • 张治昊

    张治昊,1974年出生,男,汉族,山东文登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黄河泥沙运动、河床演变、洪水特性、水库泥沙问题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科技部公益专项、水利部公益科研专项、水利部“948”项目、及其它工程泥沙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70余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奖4项,《水利学报》优秀论文奖3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x
  • 王玉海

    王玉海,1970年2月生于山西襄汾,男,汉族。2007年毕业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玉海教高长期从事河口海岸地区泥沙输运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强动力条件下的临底高含沙层的输运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高浓度固-液混合体运动的理论模型,提出了计算颗粒浓度垂向分布、运动速度、层厚、输沙率等的公式;剖析了悬沙与床沙的交换机理与过程,明晰了高强度输沙过程中侵蚀通量、参考浓度、泥沙垂向扩散系数等的计算方法;对于河口最大浑浊带、浮泥流、拦门沙、河口与海湾滩槽地貌体系稳定性、人工育滩与岸滩均衡剖面塑造、海滩滩尖地貌及裂流系统、局部冲刷等方面都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对波流耦合作用下泥沙输移与岸滩演变的2D、3D数值模拟技术及物理模型试验技术也有着较丰富的经验。研究成果为解决沿海火(核)电厂取水防沙、滩涂利用、港口航道、挡潮闸、海岸防护与修复等工程泥沙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已出版中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著作2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0篇;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4项。

 
x
  • 毛继新

    毛继新,1964年4月生于河北保定,男,汉族,1996年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河道冲淤演变、水利工程泥沙处理等领域的理论及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至“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系列项目,以及水利部水利专项、科技创新、“948”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和众多大中型水利工程生产项目的研究工作,尤其在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中,多年的持续研究涵盖了上游梯级水库拦沙、库区泥沙淤积、坝下游河道冲刷和江湖关系变化等。在水库泥沙淤积、坝下游河道演变及水库异重流排沙的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发的恒定和非恒定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已应用于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溪洛渡、向家坝、三峡等多个水库的泥沙淤积及优化调度研究中,多项成果被设计、运行管理等部门采用。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专著9部;获省部级特等、一等奖其他主要科技奖励6项。
 
x
  • 王昭艳

    王昭艳,1974年1月生于江西省南丰县,女,汉族,中共党员。1999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职工,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王昭艳长期从事水土保持与林业生态方面的研究,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花岗岩侵蚀区水土保持植物优化组合、基于涡度相关法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红壤丘陵区生态恢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4部,完成行业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二、三等奖各1项,其他科技奖励3项;被授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中文域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公益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地理示意图)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8/20 1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