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专家
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高波讲话
匡尚富院长讲话
水土保持司副司长张学俭讲话
韩其为院士讲话
曹文洪所长介绍泥沙研究所发展历程
陈建国副所长主持会议
泥沙研究所原所长杜国翰教授讲话
泥沙研究所原所长曾庆华教授讲话
青年代表鲁文发言
纪念会现场
在梅香初冬的美好时节,泥沙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于2006年12月12日上午隆重召开。水利部国科司高波司长、水保司张学俭副司长、韩其为院士、中国水科院匡尚富院长、胡春宏副院长、刘之平副院长、汪小刚副院长、在泥沙研究所工作过的老专家、中国水科院各所(中心)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同志以及有关单位的来宾和泥沙研究所在职及离退休职工150余人参加了本次庆祝活动,一起回顾泥沙研究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泥沙研究所未来的发展前景,共同庆祝泥沙研究所50华诞。
国科司高波司长首先对泥沙研究所成立50周年表示祝贺。他高度评价了泥沙研究所5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泥沙研究所一直是国内泥沙研究领域的领头羊和主力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泥沙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泥沙研究界也处于先进水平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希望泥沙研究所进一步发扬光荣传统,开拓进取,认真抓好重大项目实施,充分发挥综合研究、成果集成、战略提升作用,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
水保司张学俭副司长肯定了泥沙研究所在水土保持领域的成绩,指出泥沙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为水利部三大亮点工程之一的“淤地坝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泥沙研究任重道远。希望泥沙研究所依托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平台,乘势而上,进一步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院党委书记、院长匡尚富高度肯定了泥沙研究所5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泥沙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到我国经济建设的诸多方面。希望泥沙研究所重视科研与工程的结合,实现多学科综合、多领域集成,促进成果高效转化;切实加强人才工作,把发现、培养、使用和凝聚优秀人才,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研究所的头等大事来抓。
韩其为院士分析了泥沙研究所目前在国际、国内所处的地位以及泥沙研究所发展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瓶颈,指出时代的变革,为泥沙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泥沙研究所的青年“艰苦奋斗,踏实认真,勇登河流泥沙科技高峰”。
曹文洪所长介绍了纪念文集的编纂过程,对提供帮助的各位老专家、老同志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从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概述了泥沙研究所5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杜国翰和曾庆华老所长代表泥沙研究所的老一辈,进行了历史回顾,表达了老一辈们热爱泥沙研究,献身祖国江河治理事业的赤子之情。鲁文代表泥沙研究所的青年科技人员发言,表达了对泥沙研究所老一辈的崇高敬意和对未来的进取决心。
为回顾泥沙研究所5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记录半个世纪泥沙研究所历届成员走过的历史足迹,回忆泥沙研究所漫漫长河中闪亮发光的岁月,呈现泥沙研究所的今日风貌,展望泥沙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泥沙研究所组织编纂并正式出版了《继承 创新 再创辉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成立50周年纪念》一书。本书不仅展示了泥沙研究所几代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和解决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泥沙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贡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泥沙基本理论和工程泥沙研究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水利部于1955年着手筹建“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作为该院主要机构之一的泥沙研究所于1956年正式成立。1958年,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电力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与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改名为“河渠研究所”,主要围绕大江大河治理和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泥沙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50年跋涉,半世纪奋斗,历经艰苦创业、曲折发展和改革创新三个重要阶段,伴随着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而逐步壮大。
泥沙研究所经过50年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已在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黄河治理与小浪底工程泥沙问题研究、长江治理与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河口与海岸泥沙研究、水库淤积、河道整治及工程泥沙问题、山地灾害与水土保持研究、火/核电站以及渠系泥沙问题研究、泥沙数学模型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具体包括:
在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了低输沙率的理论模式、微冲微淤条件下挟沙能力级配及有效床沙级配、非均匀沙挟沙能力、非均匀沙扩散方程及边界条件、恢复饱和系数、推移质交换及输沙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体系。高含沙水流作为我国黄河干支流上特有的一种运动现象,对其运动规律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来指导高含沙河流与水库的治理,这在黄河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河床演变与江河治理方面。针对顺直微弯、弯曲蜿蜒、分汊、游荡等不同类型河道,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观测资料分析及室内试验研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河床形态、水流结构、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特性。结合大江大河的整治及大型水利水电枢纽的建设,研究河道的再造床过程。在河相关系方面,研究了冲积河流纵剖面、横断面、平面形态与水力泥沙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控制河床形态的各种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在工程泥沙的控制与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引航道淤积问题、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泄洪排沙建筑物群的优化布置问题、三峡枢纽工程的泥沙问题等。通过大量的原型观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及数学模型计算,取得了大量成果,为工程可行性论证和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河流模拟理论及技术方面。数学模型方面,通过多年研发,在水库淤积、河道演变、河口演变等方面已有整套的数学模型,一维,平面和立面二维,一、二维嵌套,以及准三维泥沙数学模型,在计算模式、参数选择、数值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的后处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实体模型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河工模型设计理论与方法,在模型几何变态、比降二次变态、模型沙的选择、宽级配非均匀沙模拟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模拟方法,解决了大量的工程泥沙问题。
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流域土壤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水保措施减水减沙力学机理、水保措施治理对河流系统演化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水土保持减沙效益计算方法和小流域分布式产沙数学模型。
50年来泥沙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遍布全国的主要江河流域和国家级重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在黄河、长江流域治理和三门峡、三峡、小浪底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围绕泥沙处理的“难点”问题,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和决策意见,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泥沙学科带头人,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泥沙科研事业健康发展,对促进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泥沙研究所承担了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和水利量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多年来围绕着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组织了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泥沙研究所自1979年起承办和主编的《泥沙研究》杂志,为繁荣学术、促进泥沙学科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向“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骨干,为“中心”的组建和承办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21世纪,以泥沙研究所为依托的水利部水沙科学与江河治理重点实验室和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正式成立了。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建所至今,泥沙研究所先后获得科技进步奖共180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1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139项。出版专著39部,公开发表论文1200余篇。
泥沙研究所的研究积累和未来发展,离不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离不开新时期现代水利发展的科技需求,也离不开水科院为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规划远景。我们深信,历经50年风雨的泥沙研究所必将成就辉煌的未来。
在泥沙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不少兄弟单位派人或发来贺电给予祝贺: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专门派王国栋总工从郑州连夜赶到北京参加纪念会,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河流研究所、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水科院河港所、长江科学院河流所发来了贺电。
在泥沙研究所进修的西部学者所在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宁夏自治区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也发来了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