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水利部批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2004年5月28日至6月10日,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组团赴澳大利亚参加了“第六届国际水科学与工程讨论会”,并应邀参观、访问了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和新西兰水与大气国家研究院。考察团由胡春宏(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陈建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郭庆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刘成(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4人组成,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秘书长胡春宏教授为团长。考察团的主要目的:(1) 参加“第六届国际水科学与工程讨论会”,应邀作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与国际专家进行学术交流;(2) 观摩和考察国际会议,借鉴经验,为今年十月在宜昌召开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3) 向参会专家宣传即将成立的世界泥沙学会(WASER),扩大影响,吸纳会员;(4) 应邀访问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和新西兰水与大气国家研究院,促进双边合作。
第六届国际水科学与工程讨论会(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于2004年5月30日-6月3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会议由国际水利工程协会(IAHR)和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主办,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美国土木工程协会环境和水资源部(EWRI)、加拿大土木工程协会(CSCE)、中国水利工程学会(CHES)、日本土木工程协会(JSCE)、韩国水资源协会(KAWR)和德国水资源及土地改善协会(PVWK)协办。本届会议的主题为:通过水科学与工程的进步提高全球的可持续水资源和环境质量(Enhancing the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 Advancement of Hyd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国际水科学与工程讨论会系列会议于1993年在美国首次举办,第二届会议于1995年在中国北京举办,其后分别在德国、韩国和波兰成功召开,平均每届会议约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名专家参加。会议通常包括主题报告、大会报告、特邀报告、投稿论文、讨论座谈、专题、短训班、展览、技术考察、会前/后考察等内容。该系列会议已经成为水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论坛。
本届会议继承了系列会议的传统,同时增加了数个由著名专家主持的特邀报告分会场和小型会议分会场,每个分会场包括5到20篇特邀和投稿论文,介绍该专题最新的研究成果。本届会议约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代表。
会议特邀了国际著名的专家作了六个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s),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秘书长胡春宏教授为主题报告人之一。六篇主题报告为:
会议进行了两个公开论坛,分别为:
会议也邀请了世界各地知名学者作了特邀报告(Invited lectures),其中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刘成博士作了“黄河口的水沙污染及其变化”的特邀报告。
每个分会场均有两名主持人,胡春宏教授、郭庆超教授和刘成博士分别主持了“Coastal and Estuary Processes, Management, and Modeling”、“Saltwater Intrusion”和“Computational Model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V”分会场。
会议议题包括:
专题分会场和小型会议分会场包括:
会期:2004年5月30日-6月3日。
5月30日下午:会议注册
5月31日-6月3日:会议。会议均为口头报告,没安排展板会场。
大会:5月31-6月2日上午前半时为大会报告,每日2个主题报告;6月3日上午前半时为两个公开论坛。
分会场:5月31-6月3日上午后半时、下午2个时段平行安排4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约有4-6篇口头报告。共安排了约225篇论文,约有200名代表作了报告。
主要社会活动:
开幕式:5月31日中午午饭时,在会议酒店举行。本届会议主席Sam S.Y. Wang教授、美国土木工程协会环境和水资源部(EWRI)副主任Steven Abt教授、大会组委会Graham Jenkins教授和大会项目主席Mustafa Altinakar教授分别发言。
欢迎酒会:5月31日晚,在酒店顶层举行欢迎酒会。为西式自助酒会,为代表们相互交流和了解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布里斯班河游船晚宴:6月2日晚7:30-10:30,代表登游船夜游布里斯班河,晚宴为西式自助餐。
闭幕式宴会:6月3日晚,在酒店会议层举行。
陪同人员活动:5月31日下午到6月3日,每日均安排了陪同人员项目。分别为布里斯班市区参观、黄金海岸和Hinterland游、阳光海岸风景游和野生动物、考拉熊游。
大会注册费如下表所示。
Early Registration Before 3/15/04 |
Late Registration After 3/15/04 |
||
1 | Members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 US$ 495.00 | US$ 545.00 |
2 | General Participants | US$ 535.00 | US$ 585.00 |
3 | Students (Full-Time) | US$ 150.00 | US$ 180.00 |
4 | Accompanying Persons | US$ 180.00 | US$ 210.00 |
会议论文集收录了258篇论文,选自346篇来稿。内容包括水文、水力学、水土保持、河流及河口工程、生态和环境质量、流域和流域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集为纸质加长摘要论文集和全文光盘组成。纸质加长摘要论文集要求每篇论文摘要长度为2页,实际收录有部分为半页。论文摘要集厚度为554页。
四天会议中,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所有大会主题报告和一场公开论坛“计算模型的率定和验证――为什么、如何进行?”,参加了所有与泥沙研究有关的20多篇口头报告,并选择参加了紊流、河口海岸演变、近岸河口过程、盐水入侵、数学模型等分会场报告。胡春宏教授的主题报告“黄河下游基本特性及临界冲淤平衡条件”引起了专家们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讨论激烈。报告后,仍有不少专家意犹未尽,寻找代表团成员探讨黄河泥沙及其治理问题。
在会议期间,代表团也与新老朋友、专家们进行了广泛交流,促进交流,加深了友谊,建立联系。主要有: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王书益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杨志达教授(ctyang@engr.colostate.edu)、香港大学李行伟教授、美国爱荷华大学的V.C Patel教授(v-c-patel@uiowa.edu)、韩国建设技术研究院Hyo Seop Woo博士(hswoo@kict.re.kr)、 韩国建设技术研究院水资源部部长Seok Young Yoon博士(syyoon@kict.re.kr)、中国台湾大学郭振泰教授(kuoj@ntu.edu.tw)、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陶龙宾博士(l.tao@griffith.edu.au)、四川大学张新华博士(xhzhang_99@yahoo.com )等。
会议上对即将成立的世界泥沙学会(WASER)和将要召开的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进行了宣传,散发的150份的世界泥沙学会宣传单和数份会议二号通知全被取走。与专家们交谈中,所有的专家均对WASER的成立表示支持。代表团也与会议主办方就本次会议的举办进行多次讨论,学习和借鉴其会议主办的经验。
在学术上有如下体会:
(1) 国际上在泥沙研究及其他水利问题的研究上,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渐少,相比之下我国在工程应用方面的模型试验研究能力、广度和深度均较强;而国外的物理模型实验多为基础性研究,模型尺度较小,实验设备先进,在理论上的贡献突出;
(2) 目前研究上采用数学模型越来越多,各种商用模型、通用模型及专用模型百花齐放,也正因为此,目前对模型如何进行率定和验证讨论激烈。我国数学模型水平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在黄河高含沙河流这种特殊河流上的模拟水平具有独到之处。但可以看到我国在数学模型上的通用性和商业化上的进展缓慢,此方面与美国、荷兰、丹麦等国差距甚大;
(3) 国际上的泥沙研究多涉及环境、生态问题,纯粹的河流输沙、泥沙淤积研究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国外引起泥沙灾害的河流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和生态问题日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在环境泥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有许多研究方向可以开拓。
(4) 一些发达国家在基础性、理论性的研究上非常先进,利用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借助完善的数学模型,进行纯学术性的研究。我国在此方面似有欠缺,宜加强。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面积27万km2,人口370万。大部分地区雨量丰沛,尤其是西海岸受季风影响,雨量最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3000mm。全国年均径流量3970亿m3,湖泊总容量4050亿m3,地下水蕴藏量约为10000~15000亿m3。新西兰河流年入海悬移质泥沙总量约2.09亿t,其中北岛约1.18亿t,南岛约0.91亿t;南岛天然湖泊年拦截泥沙0.15亿t,北岛湖泊拦截泥沙不足0.01亿t;南岛水利枢纽年淤积泥沙0.024亿t,而北岛仅为0.004亿t。新西兰是世界海洋主要产沙地之一,占海洋总产沙量的1%。
6月6~8日,考察Taupo湖和访问奥克兰大学。我们一行四人对奥克兰大学进行了访问,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Bruce Melville教授在他的办公室接待了我们。双方就各自在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此后,Melville教授陪同我们参观了工学院的水力实验室,尽管实验室不大,但合理而紧凑的摆放了许多实验水槽和物理模型,既有宽至2.5m的大型水槽,也有窄至0.15m的微型水槽。他们在利用试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同时,特别注意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先进设备的引进,比如不同流体的流速和剪应力分布、三维流场实验和先进的三维测速仪等。在访问过程中,还对新西兰最大的淡水湖Taupo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该湖面积约700km2,平均水深约70m,蓄水容积达400多亿m3,没有污染,没有泥沙,水质十分优良,为北岛提供着丰富的淡水资源。通过对奥克兰大学的访问,双方在水力学、河流动力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建立联系,为进一步的合作提供可能。
6月9日,访问新西兰水与大气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 National Institute of Water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Ltd, NIWA )。
新西兰水与大气国家研究院建立于1992年,当时拥有职工329人,年收入0.355亿元(新西兰元),资产0.2亿元。11年后至2003年,这些指标分别增加到:职工627人,年收入0.84亿元,资产0.65亿元,并在新西兰15个城市以及澳大利亚和美国等设立了分支机构。在NIWA的科研收入中,有48%来自于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基金,18%来自于渔业部,以及34%直接来自于为用户提供的科技服务。
在新西兰,该研究院在环境研究以及工程咨询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为可持续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的同时,还为客户提供大气与气候、海岸与海洋、淡水、渔业、以及水产业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在管理上,该研究院坚持“One NIWA”的概念。即以基于项目管理的基本结构(Project-management-based structure),形成以多学科的强强联合,协同攻关,优化科研资源,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一管理思路对于我们建设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NIWA除了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为广大客户提供科技服务外,还特别注重基础创新研究。
NIWA对我们的来访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和安排,参加会谈的NIWA代表有区域经理Charle Pearson博士和首席科学家Vladimir Nikora博士等6人。会谈在友好的气氛展开,在进行了自我介绍以后,双方对各自的单位进行了介绍。此后,NIWA的水动力学组、泥沙组、以及湖泊组就他们的新近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我方就黄河和三峡的有关泥沙问题进行了交流。NIWA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自主设计和加工的泥沙和河床变形的测量仪器,我们就仪器的设计原理、功能以及使用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询问。良好的设计思路,使得该仪器在一些河流的泥沙测验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最后双方探讨了今后在学术交流、人才流动以及项目合作上的可能性。NIWA方面表示对中国的侵蚀和输沙模型、粘性泥沙运动、冲泻质及水库泥沙方面的研究很感兴趣,希望先通过论文交流的方法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泥沙中心副主任、泥沙所所长胡春宏教授提出,双方合作可分三个层次进行:即(1)相互交换信息,包括交换研究成果、论文、以及出版的期刊。(2)互派访问学者,以达到增进了解和取长补短的目的。(3)进行项目合作,以达到提高科研水平的目的。NIWA对胡春宏教授的建议表示完全赞同,愿意加强合作,提出首先实施信息交流,逐渐提高合作层面。双方同意双方联系人确立为:新西兰方为Vladimir Nikora博士,中方为刘成博士。
通过与奥克兰大学和新西兰水与大气国家研究院的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绘制泥沙信息地图。NIWA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绘制了全国泥沙侵蚀模数、各河流入海泥沙通量、以及海岸带泥沙通量等泥沙信息地图。对于从宏观了解国土泥沙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做法对于我们有特别的借鉴作用,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应该行动起来,建立中国的泥沙信息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