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林秉南在第六届钱宁泥沙科学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03-07-25 来源:

钱宁泥沙科学奖基金会主任 林秉南


尊敬的钱正英副主席,
尊敬的索丽生副部长、刘宁总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今天第六届钱宁泥沙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谨代表钱宁泥沙科学奖基金会,向各位来宾,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筹资捐助钱宁泥沙科学奖基金会工作的各位领导、各级部门、各界人士致以崇高和诚挚的感谢。

第六届钱宁奖评选活动,自2001年开始,严格遵照钱宁奖基金会2000年修改的章程,首先由各流域机构、省厅级单位酝酿推荐或三名基金会委员联名推荐一名候选人,经钱宁奖基金会办公室预审后,把全国共有14名钱宁泥沙科学奖候选人的全部荐送材料,呈送基金会全体委员审阅,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通信表决,每名委员最多投3名赞成票,获奖者必须获得基金会成员半数或半数以上的赞成票方可当选。2002年8月8日将表决结果通报基金会各委员予以确认,没有异议,2002年9月12日评选结果揭晓,获得第六届钱宁泥沙科学奖殊荣的共3人。

第一位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曹文洪博士。1998年起为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1999年起为中国水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自1985年从事泥沙工作以来,先后负责承担或主要参加了国家、省部级、国际合作等项目28项,撰写36篇科研技术报告,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50余篇,与他人合作出版专著2部,其中专著“明渠水力学”成为台湾大专教学用书。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获得1997年黄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独立完成的“土壤侵蚀的坡度界限研究”获1999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黄河泥沙冲淤数学模型的应用”获1998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将湍流猝发理论用于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的挟沙能力研究,得出了物理概念清晰和充分考虑床面附近泥沙交换力学机理的挟沙能力公式,将泥沙颗粒从床面扬起的过程概括为三种途径和模式,较好地解释了淤泥质河口海岸泥沙一经起动立即进入悬浮状态的现象。这些论文内容丰富,富有创新性,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第二位获奖者是西安理工大学水力学研究所的曹如轩教授。她1956年起在水利部西北水科所从事泥沙研究工作,1988年至今在西安理工大学从事泥沙研究和教学工作。40多年,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成绩显著。研究内容既涉及泥沙运动基本规律,又结合重大工程泥沙问题。她在水库高含沙异重流运动特性的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对高浓度浑水中泥沙的群体沉速、高含沙水流挟沙力双值关系、三门峡水库淤积上延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撰写发表了论文20篇,阐述了一些有独创性的见解。她参与了《水库泥沙》、《黄河泥沙》、《拦减粗泥沙对黄河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等4本书的编写。她与中国水科院、清华大学、黄科院等兄弟单位合作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攻关项目、黄河水沙变化基金项目等有关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在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多个大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由于她在泥沙研究中所作的贡献,曾荣获水电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一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陕西科技成果二等奖二次。还获得部先进科技工作者、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第三位获奖者是四川大学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曹叔尤教授。他热爱泥沙事业20年来,应用理论分析、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及原型试验等方法进行河流泥沙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研究生培养、实验室建设、国际合作和水电学院管理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出版专著《河流水力几何形态学》、合著《植物治沙动力学》、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泥沙研究》、合作译著《河流演变工程学》,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近20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委基金和工程应用科研项目30余项。其研究群体开发的CRS-1河流泥沙数学模型载入国家电力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规范》(DL/T 5089-1999)、应用到溪洛度、紫坪铺、武都等数十项工程。指导硕士、博士生10余名、博士后4名。1987年“水槽子水库淤积恢复库容”获水利部科技二等奖、1992年“宽级配推移质输移特性”获钱宁泥沙科学奖论文奖、1996年“弯曲河道水流泥沙运动规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三等奖。

通过上述三名获奖者的优秀业绩,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江河治理、泥沙研究事业的人才辈出,钱宁先生的负责、献身的革命精神,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在钱宁奖获奖者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个人在此向第六届钱宁泥沙科学奖获奖者表示由衷的祝贺。同时,我们也希望钱宁奖获奖者,再接再厉,像钱宁先生那样,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敬业、乐群、奉献,善于把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多为国家献计献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文域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公益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一号(地理示意图) 邮编:100038 管理员邮箱:news@iwhr.com
京ICP备0507336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700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1/11/11 16:59:19